唯一的可能性,只剩下语言本身。
一句看似平常,甚至可能有些突兀,但在特定语境下,只有傅凌鹤才能捕捉到其弦外之音的暗语。
这需要对他们之间共享的知识、经历和默契达到极致的信任和运用。
云筝的思维高速运转,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着构建一座精密的桥梁。
他们之前的交流,已经涉及了“智核”的改造风险,傅凌鹤分析出的“溢流口”和潜在的“逆流”危机。这些技术术语,本身就带有流体、通道的意象。
“深海”……“管道”……
能否将这两个词,巧妙地拆解、重组,或者用隐喻的方式,嵌入到一场关于系统架构、数据流、甚至能源传输模型的讨论中?
比如,讨论“智核”底层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时,提及某种极端环境下的“深层冗余备份通道”?或者在谈论苏晚留下的设计时,感叹其对“极端压力下,如同深海环境的系统容错”考虑得多么周全?
或者,更大胆一点,结合那场改变了许多人命运的清迈事故?那场事故发生在雨林深处,与“河流”有关,沈清月明信片上的“逆流”似乎也指向那里。苏晚是否在清迈留下了什么与“管道”或“深海”相关的线索?如果提及某个清迈事故中不为人知的细节,一个只有傅凌鹤可能从赫连家的旧档案或苏晚的零星记录中接触到的细节,再将“深海”、“管道”的意象融入其中?
风险极高。每一个词的选择,语气的拿捏,表情的管理,都必须天衣无缝。任何一丝刻意、一点犹豫、一个不自然的停顿,都可能引起监控者的警觉。
她需要设计一句“触发语”,一句能让傅凌鹤瞬间意识到“这不是字面意思”的话,同时这句话本身又必须足够普通,能够被军方的监听系统判定为“安全对话”。
这就像在悬崖之上走钢丝,不允许丝毫偏差。
云筝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模拟着对话场景。她模拟军方监听人员的反应,模拟傅凌鹤可能的理解角度和回应方式。她尝试着不同的措辞组合,评估着每一种方案的风险等级和成功概率。
“傅凌鹤,关于那个‘溢流口’,我最近在想,如果压力持续增大,会不会……会不会激活某种深埋在底层架构里的……类似‘海底光缆’那样的备用线路?苏晚博士的设计,总是那么出人意料。”
不,太刻意了。“海底光缆”虽然接近,但指向性太明显,容易引起怀疑。
“我们之前讨论的‘逆流’风险,让我想起清迈。那里的水流在某些季节……会形成非常复杂的深层暗涌,像地底的管道网络。不知道这和系统设计有没有某种哲学上的相似性?”
这个似乎更隐晦,但依赖于傅凌鹤对清迈事件细节的了解程度,以及他能否迅速将“深层暗涌”和“地底管道”与她真正想传递的信息联系起来。而且,突然在技术讨论中插入哲学思考,也可能显得突兀。
云筝的眉头微蹙,随即又舒展开。
玉璧的能量稳定地流动着,让她的思维在高度压力下保持着异乎寻常的清晰和专注。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智力游戏,更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军方试图用物理和信息的囚笼困住她,磨灭她的意志,但这份来自“深海”的遗产,以及玉璧赋予的力量,让她得以在这无声的战场上,与无形的敌人进行着最激烈的对抗。
绞索的确在收紧,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那冰冷的触感。但那扇通往外部力量与自由的门缝,并未完全闭合。她正用尽全力,以智慧和决心,死死抵住它。
她还没有找到完美的答案,但方向已经明确。她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更需要在下一次与傅凌鹤面对面时,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将那关键的四个字,如同一枚深水炸弹,精准地投放到他的意识之中。
京市的夜色,透过那扇无法打开的、覆盖着金属网格的窗户,显得更加深沉而压抑。军事基地的灯火如同冰冷的星辰,点缀在墨色的天幕上,漠然地注视着这座囚笼深处,那个安静坐着、积蓄着力量的身影。
下一次会面,将是她在这片深海暗流中,开辟第一条生机航道的关键一搏。
她,必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