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回忆《三岔口》任堂惠黑暗客栈摸索、试探、闪避身段。脚步、腰身、手臂…动作精准,模仿戏曲黑暗中高度警惕、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状态。
矮身躲避,后仰闪开,“云手”拨挡,“鹞子翻身”腾挪。
身体如同黑夜灵猫,在无形的攻击中惊险穿梭。
黑暗放大恐惧,也放大感官。每一次劲风擦身,带来刺骨寒意。
偶尔闪避不及,被无形“攻击”擦中,身上传来模拟刺痛感,仿佛兵器划伤。甚至,被击中处传来关节僵硬感,影响后续动作流畅!
考核模拟度,高得吓人!难度,远超想象!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黑暗“攻击”没减弱,反而密集,速度更快!
角度刁钻,甚至带有预判,封锁躲避路线!
林凡身上“伤口”增加,体力消耗巨大,呼吸粗重。
好几次险之又险避开致命攻击,冷汗湿透后背。
这样下去,别说十分钟,恐怕五分钟撑不住!
不行!不能慌!
林凡咬紧牙关,强迫自己冷静。回想《三岔口》戏核——黑暗中试探与误会。
任堂惠、刘利华,都是英雄,因黑暗误会大打出手。打斗非生死相搏,更多高度紧张下戒备、试探、身不由己。
对!试探!
不能一味躲闪,要尝试去“听”,去“感知”!
林凡放缓呼吸,墨瞳教导气息流转法门运转极致。不再仅靠听觉判断攻击来源,尝试全身毛孔感受黑暗气流微妙变化。
闪避同时,加入试探动作。伸手臂,如同黑暗摸索墙壁。脚步放轻,如同试探地面。
渐渐,奇妙事情发生。
无形攻击,并非毫无规律。出现仿佛遵循特定“节奏”。
就像是…戏曲舞台锣鼓点!
每一次攻击起落、快慢、方位,隐隐契合某种韵律!
更像刘利华这个角色在戏里的表现节奏——急躁、直接、带着一股子冲劲儿!
林凡心神,逐渐沉浸特有韵律。
动作不再慌乱躲避,开始下意识跟随无形“锣鼓点”起舞。闪、转、腾、挪…每一个身段,踩在那黑暗“节奏”上。
身体仿佛与黑暗融为一体。
对《三岔口》身段的理解,这一刻突破单纯模仿,向“意境”层次迈进。
黑暗不再障碍,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舞台。
他仿佛化身那位黑暗客栈中,手持钢鞭,小心翼翼搜寻敌踪任堂惠。警惕、凝重,带着武者自信从容。
这不是简单的躲猫猫,这是黑暗中的一场“对戏”,用任堂惠的身段,回应刘利华的节奏!
他必须在黑暗中,将这场误会重重的对决,演绎得淋漓尽致!